每天一万只羽毛球从这里“飞”出国
边城镇这“球”越打越精彩!
弯拱、测试、飞行、落点、入库、出货……走进位于边城镇的镇江航燕体育用品有限公司,乍听工作人员所处的专业岗位名称,还以为是闯入了某种飞行器的制造园地,但其实,这只是一只羽毛球所需的部分生产工序。
“别小看小小的羽毛球,从鹅毛进厂到最后的成品出厂,中间有30多道工序,技术含量可不低。”航燕公司负责人刘成介绍,羽毛球的生产工艺分为制毛、制头、组合三大工段,16根翎毛经过选毛、分级、配毛等流程后,才能“相会”在同一颗球头上,再经过注胶烘干、勾线、测试等工序,成为合格的羽毛球。其中,中高档羽毛球的制作工艺流程更长、更复杂,技术含量也更高。
在企业生产车间,机器运转的声音烘托出一派繁忙景象:工作人员在数字化机械的配合下,对初选过后的羽毛进行复检。技术人员告诉记者,一片羽毛的形状、粗细、拱度都有不同,要结合人工检查加机械分筛,才能精确分类。“从外观上来说,我们首先挑选出品质好的羽毛,要想做到空中稳定,那么羽毛的弯向、拱度等都要保持一致,插球过程中整个球形的角度也要一致。”
自2004年落户边城以来,航燕公司在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工艺的基础上,集多年来在衡器行业的智慧和经验,产品的精度、稳定性、可靠性居全国行业领先地位,公司的主打产品“航空牌”羽毛球,已从第一代升级到第六代,远销美国、日本、澳大利亚、阿联酋、加拿大和菲律宾等地。
在公司的成品区,记者看到,经过精确到0.1g的重量分级和几百次的耐用性抽样测试后,一个个羽毛球被打包装箱,整装待发。“近两年产品出口增速显著,去年公司完成40万打羽毛球生产量,其中9成以上用于出口。目前,企业在手订单已排到9月,日产能达到1000打、1.2万只,相当于每天有1万只羽毛球从这里出口。”刘成说。
为了提高生产效率,提升羽毛球的品质,航燕连续多年投入技改,全自动化和标准化的“智能机器”流水线为“航空牌”羽毛球的腾飞插上了成功的翅膀,不仅产能较之前提高了,品质也更加稳定,产品合格率达96%。目前,公司生产的羽毛球型号已扩展到10多种,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,也让产品在耐打性、精准度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。
“毛片占到一只羽毛球成本的八九成,一只羽毛球要用16片刀翎毛,而一只鹅只有14片这样的羽毛,近年来原料成本价格上涨给企业带来不小的压力。”刘成说,随着技术进步,人工合成材料正在兴起,这意味着羽毛球运动将更加经济和可持续,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。下一步,企业将持续关注市场变化,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改力度,力争用更精细的管理和更多的创新产品,更好满足羽毛球运动爱好者需求。
内容来源 |句容日报
图片 | 微看边城
记者 | 顾辉
通讯员 | 步婷
编辑 | 成萌
校对 | 侍文
审核 | 张玮
点亮和
评论